首頁 >識物 >文章 >XCin丨威少2代 實戰(zhàn)測評:Jordan鞋的新面貌
「XCin 識貨Vol.34」威少2代 實戰(zhàn)測評:Jordan鞋的新面貌
威少簽名鞋,在Jordan Brand的陣營中,絕對有著很重的地位,這一點毋庸置疑,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看一下威少的第二代簽名鞋,在實戰(zhàn)方面的詳細表現。
?
在這里呢首先要和大家承認一個失誤,在威少2開箱時,我們忽視了一個明顯的做工瑕疵,那就是前掌處Zoom氣墊的區(qū)域,左右兩只腳的外底,是有明顯區(qū)別的:
右腳處的外底略微有些鼓起,而左腳則是一個正常的狀態(tài),大家也可以從視頻中看出,右腳這一塊橡膠,明顯是用手能按壓下去的和Marquee Boost的后掌是同樣的問題,要么是膠水沒粘好,或者就是在生產時有空氣漏進去了。
?
當然啊,這很有可能是個個例。在這里也只是善意地提醒下大家,購買前后檢查一下鞋底的這個區(qū)域,如果大伙也有發(fā)現我們提到的這個問題,希望大家能在微博啊或者公眾號和我們反饋下這個問題。具體是不是通病,時間會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。
?
氣墊腳感和穿脫的問題
初上腳比較方便簡潔,相比威少1代來說,這絕對算是一大優(yōu)點了。把鞋帶松開之后,鞋的開口又大又圓,簡單上腳,美滋滋。不過后跟處,這個像PG2一樣的雙層內靴,在上腳時會有那么一些卡頓,那種習慣一腳蹬的朋友們,可能會把這層內靴給踩下去。
雖然看似和PG2相同,但是區(qū)別在于:威少2是外靴高于內靴,PG2則是內靴高于外靴的設計。而且PG2的內外靴是縫制在一起的,不存在分離的說法。威少2的內外靴則是一個半分離式的狀態(tài),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的拆解部件。
?
上腳系緊鞋帶后,明顯會感覺,整雙鞋的重心偏高,相比AJ33重心還要稍微高那么一些,那么我們進入第二個大重點,那就是前掌的大Zoom。
首先體驗,穿上腳就就有一種感覺,那就是前掌那個Zoom又大又厚,這一點體驗感受非常的強烈。首先視覺上,就有著明顯的感覺,前掌外底都很明確的展現出了這塊氣墊的分量。然后上腳的感受也比較的強烈,前掌區(qū)域鼓起,軟彈感受明顯。這一塊前掌的Zoom,在AJ32和AJ33身上都有所使用,那么我們就簡單的對比一下。
?
首先重心上來說,威少2是稍微的高于另外兩者,軟彈方面的感受,威少2也是要比AJ32 33更加直接, 為什么這樣說。
?
我們在拆解的過程中發(fā)現啊,整雙鞋的前掌部分的操作和AJ33是基本上一致的,除了中底部分AJ33采用了FlightSpeed,而威少2呢就只是一層單純的中底材料,這是一個區(qū)別,也是為什么前面說,威少2的重心高和軟彈直接的原因。FlightSpeed比Phylon材料薄,但是Phylon比FlightSpeed軟。然后別的地方連模塊和放置思路都是一模一樣的。
還有旁邊這一圈黑色的區(qū)域,看上去有點FlightSpeed的影子,只是糊弄人的黑色涂層,僅此而已。
就我們團隊的突破愛好者給出的態(tài)度是:直線的加速啟動的時候,這種感覺非常爽,彈射起步一樣的感覺,沒有過往那種Zoom會有一些特別明顯的塌陷與拖沓感。
當我們對比了多種氣墊,我們發(fā)現Jordan系列最近喜歡使用的這種前掌的大Zoom的氣壓,相比較其余幾款,我們就拿一個這個舉例子啊。包括全掌Zoom,包括扇形Zoom,貌似都要更足一點。相比較于歐文5的ZoomTurbo來說,氣壓也要更足一點。氣壓更足之后,瀉力感就不會那么的強,Zoom的彈性方面也能發(fā)揮的更好,但是帶來的可能的劣勢就是單純緩震方面的表現,可能就會略微有那么一點點的下滑。因為它的形變量在下降,但是我覺得沒有毛病,人的前腳掌,天賦所在,本身就具備了一定的適應能力。
還有一個重點,那就是那就是這一塊方形的Zoom氣墊,面積是比較大的,覆蓋住了整個前掌的腳部的發(fā)力空間。那么綜合下來,給人的感覺就是,前掌的發(fā)力啟動,有一種彈簧一樣的感覺,每一次氣墊的形變都會帶來很強的彈性勢能,推著你走。所以,對于那些打全場,直線下快攻的那種,類似于威少打法的那種朋友們來說,會非常喜歡這種感覺。
橫向移動和外底形態(tài)
但是這種設計也有它的弊端。我們XCin很早就提出過一個觀點,那就是球鞋的性能與科技的使用,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。大體積高氣壓的前掌Zoom,直線推動感很強,但是橫向移動的弊端就會展現的淋漓盡致了。?
?
橫向移動兩個主要方面,一個點是防側翻,另外一個點就是橫向的抓地。
回到這雙鞋,它可以說是內置Zoom氣墊中,最厚的水平。同時氣壓最足帶來的是局部發(fā)力的同時,形變量最小。所以說高重心的鞋款,永遠都不會有著特別好的防側翻表現,這也是歐文5為了球型外底做出了一個匹配它的ZoomTurbo的原因之一。讓Zoom的面上可以做出角度來配合著球形的外底,同時厚度方面適中。
第二個方面,就是外底方面肉眼可見的坡度,其實還是在為Zoom而工作。橫向抓地方面表現也并不太理想。注意,這個坡度是有著明顯的角度的,并不會像歐文系列那種,是一個完整的球形。球形的優(yōu)勢在于,可以在任何一個接觸點發(fā)力之后,都可以平順的實現一個局部貼地。而這樣一種方形的角度來說,在這個方面連貫性就變得沒有那么的好。
?
總的來說,有得必有失,對于那種身體素質很強,直線加速爆發(fā)力強的選手們來說,這樣的前掌的設計,我覺得是不錯的。同時,如果你對球鞋的實戰(zhàn)要可能求沒有那么極致的話,這雙鞋在前掌的一個交互感也是值得嘗試一下的,因為它很軟彈,你會覺得穿起來很爽。
?
后掌表現
相比較于威少1代這種全掌Zoom的科技呢,這次威少2代僅僅在前掌使用了Zoom氣墊,后掌就貼了個鞋標,也讓我在有生之年,第一次體驗到鞋標緩震的快感。不過玩笑歸玩笑,說實話啊,這雙威少2的后掌,還真沒那種特別板磚的感覺。我們也對比過了后掌同樣沒有使用科技的PG2和歐文5,這雙威少2的后掌的緩震效果呢,是明顯要高于前兩位選手的。如果穿PG2和歐文5后掌落地都會震得你腦闊疼的那種感覺的話呢,那么威少2會給你那樣一種,感覺則是一種剛剛好的狀態(tài),可能會略有那么一點震腳,但是也沒有那么的嚴重的感覺。
?
具體原因我們也內部討論分析了一下
原因一:球鞋整體的中底材質偏軟,相比PG2的中底,威少的中底材質感受算是比較軟的,還帶一點韌性,有點像阿迪的Bounce那種感覺。
原因二:后跟的弧形設計,不同于威少1代后掌那樣有棱有角的外底設計,這雙威少2的后跟,除了材質本身的軟度以外,還更接近一種“物理緩震”的設計思路。當你純用后跟落地時,后跟的弧度會自然地把震感推移到別的地方,從而減少腳后跟所受的力,將震感分散開來。
?
當然我也不是什么物理學家,可能扯得也不是那么明白,但這樣的設計呢,在體驗上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。在后掌落地時,它會有一種,給鞋的推動作用。巧妙規(guī)避了后掌無緩震科技的同時,緩震感受也不至于太差,所以就設計角度來說,這雙威少2的外底設計,我是比較滿意的。
??
并不頂級的包裹和支撐表現
首先包裹方面,雖然在初步上腳的時候,拉緊鞋帶,整體包裹感受還不錯,但是穿久了之后,就會發(fā)現,前期優(yōu)秀的包裹感受,是源自于非常厚實的內襯填充。然而當你把那些填充,擠壓定型之后,前后對比落差,就非常大了。穿定型之后的威少2,前后斷層感比較明顯。
相比于AJ32以及PG2這樣的鞋款,威少2的整體包裹感受,并不出彩。首先前掌并沒有像PG2那樣的緊致,穿久了之后,略有一丟丟空。整體來說,也沒有AJ32那樣的極致。
?
但如果你是一個前掌偏寬,腳背偏高的朋友的話,這雙鞋可能會給你不錯的包裹體驗,但就鞋面材質用料以及鞋型角度來看的話,這雙鞋的包裹感受,始終是一個上限不高的結果。
支撐方面,雖然有類似于KT3的側向支撐以及霍華德3的中部支撐片,給了球鞋鞋面整體不錯的支撐表現,但過軟且不穩(wěn)的外底,以及沒有額外的防側翻設計讓球鞋在鞋面穩(wěn)定性上,打了一定的折扣。對于一個射手來說,這樣的前掌感受個人是不太能接受的,而對于像阿磊那樣有一定體重,而且踝部力量比較強的小伙伴,這樣的鞋款,可能會更適宜于他們一些。
?
抓地表現普普通通
下一個點呢,來看看抓地,使用了章魚哥爪子的吸盤紋路設計,在實戰(zhàn)的過程中,常會有打滑的現象發(fā)生,天氣潮濕肯定是一方面,比如Marquee Boost和利拉德5都會偶爾出現打滑的現象,但是威少2的打滑次數,是要遠高于前兩位選手的。同時鞋底的弧度設計會不會也是一個原因之一呢??傊?,這點,需要大家留意一下,當然也不排除是天氣原因所致。
?
不過在初期實戰(zhàn)前后我們發(fā)現,這樣的吸盤外底,很容易吸附灰塵。實戰(zhàn)了一段時間之后,隨著鞋底的磨合,吸灰的情況,也慢慢有所好轉。雖然抓地還是無法給大家一個準確的答復啊,但還是建議大家,在穿它打球之前,最好先穿著出街壓馬路磨合一段時間,再帶去球場實戰(zhàn),可能會減少你在實戰(zhàn)時打滑的次數。也友情在這里提醒各位,天冷潮濕,打球時一定要多注意安全。
?
設計方面的看法
還是回到設計,我個人認為,中底在這個區(qū)域以及后跟以環(huán)狀的區(qū)域加入硬質材質是一套比較合理的設計。毫無疑問,威少2在這個方面,做的還不錯,至少是一層雙保險,同時造型做的也更加的霸氣,也非常符合威少的個性,這點沒的說。但是只是個人的表示,我個人可能還是比較傾向于化繁為簡的設計理念,比如Kobe的4、5、6以及庫里5庫里6身上的那種比較簡約,比較有針對性的操作會更加的合理。因為我認為,在設計上做減法遠比做加法難。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啊,威少2身上的這幾個設計邏輯,還是沒毛病的。
但是就體驗上來說,剛剛上腳那一會兒,中底的那塊塑料片是有一點頂足弓的,我們辦公室里面的同事們,在這個體驗上五五開,有的人絕對沒問題,有的人覺得略有那么一點點頂,雖然都不至于說是那種特別嚴重的那種,但是低足弓的朋友們要關注到這個點。
?
性價比與適合人群
不吹不黑的說啊,我覺得威少2真正適合的人群并不算多。前掌Zoom的使用與配合,代表著整雙球鞋的核心。拋開你是威少粉絲,或者是喜歡這雙鞋的顏值的朋友。其余方面,我覺得它應該適合,且僅適合那些打法和威少比較類似或者身體素質很強的朋友們。比如打全場比較多,搶到籃板,或者接一傳,依靠速度與爆發(fā)力而迅速推進打反擊,這一類型的朋友們來說,我覺得挺合適的,你在身體和心理上都能夠感受出那種加了Buff的效果。
但是這種效果,在打半場或者別的打法的朋友們來說,不僅效果不明顯,同時市場上還有很多更加適合你的鞋款。比如你極致變相黨,那你選擇歐文5,比如你是內線打法的朋友們,可以選擇LBJ16,據說最近降價還比較明顯。然而你的打法如果偏向于大眾一點的話,那么阿迪的主打全系列都是不錯的選擇,同時還有著很高的性價比。
?
跟大家多聊幾句
第一,從威少本人穿鞋子的習慣其實不難看出啊,他本人喜歡這種前掌的助推感,包括AJ30啊,AJ30.5啊這種,再包括到自己的威少2,個人表示,心理上并不是太接受威少1這雙鞋臨時產品為做系列款的初代。我們這一期也關于前掌的這一塊Zoom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,所以這雙威少2,在產品的制作思路上還是根據了球星本人的喜好,注定也會比較的小眾。我想說的是,小眾并沒有錯,并不能說是,這雙鞋不適合我就很垃圾。耐克的優(yōu)勢在于,旗下的球星多啊,你一定能夠在我們的品牌中找到適合你的鞋款,但是簽名款,抱歉我不并不是為你設計的。同時,簽名款的意義是讓那些球星的粉絲們進行消費與轉化,要不然我一年給你那么多錢干嘛?
?
第二,也是最近很多鞋迷討論的,那就是減配加價與設計成本的雙標。我個人保留態(tài)度,威少1的全掌Zoom與999的定價對消費者來說很好,但是對耐克自己來說,是破壞了自己的定價策略的。有了威少1,必然在威少2身上就存在著減配加價的說法。全掌Zoom,就算薄,也是高于單Zoom的品牌定位。
證據有二:1,Kobe11 Elite,在ID的時候可以選擇全掌Zoom,不過要加100塊,2,Kobe1復刻的時候,科比表態(tài),目的是加強性能,所以把前后Zoom變成了全掌Zoom,我不管說法扯不扯淡,也不管性能是不是有提升,但是結合著同款改配,耐克默許的是全掌Zoom比前后Zoom的定位要高。可能大伙兒會有一些反駁,但是我保留意見。沒毛病,大家理性探討。
另外因為設計更好,所以把減配的成本丟到了設計上。我覺得這也是扯犢子。設計的好與不好,都是設計師的工作,評判標準只有大眾的喜歡不喜歡。難道就沒有設計非常棒,價格卻沒有加價的鞋款嘛?就算如此,那么對歐文5的判斷是否存在雙標?歐文5的鞋面設計非常的棒,前掌的氣墊還進行了針對性的改良與加大。
?
第三點,那就是威少2的出現,是Jordan鞋款的新面貌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,其實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,JordanBrand的鞋款除了正代,其余的團隊款它們的身上,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老Jordan鞋款的影子與元素。包括AJ33的實戰(zhàn)測評中,我們就聊到過,Jordan的羈絆。然而在威少2的身上,儼然看到了一個新的設計思路,脫離于過往Jordan鞋款的思路。真的,這一點非常的不容易。沉寂于致敬二字太久的JordanBrand,真的太需要全新的東西來帶領品牌繼續(xù)走下去。
*部分素材源于網絡
XCin